麥田圈(corp circle)這個現象話題,在這幾年又被重新炒熱起來。一般說起來,應該要歸因於梅爾吉布遜所主演的靈異象限( Signs)這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的大肆宣傳,讓我們重新聚焦於這個未解之謎。
就電影而言,梅爾老兄這部作品並不算水準之作,不過,我在這裡只想藉題引題,所以暫不細究。
我真正想談的,其實是類似麥田圈這樣的謎團,只不過,相較於麥田圈,這個主題更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正在閱讀這份電子報的各位,我想分享的是:關於網路虛實對位的一切。
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如果我們無法清楚確認這些,那麼,我們依此架構起來的價值體系就無法正常運作了……
殺人放火掠食越貨
「你殺過人嗎?」
或許這麼問讓你覺得訝異,或許無從回答,換一種問法吧!
「你在網路上殺過人嗎?」
我曾遇過一些無從諒解網路的資深人類,對這些人而言,一提起網路,似乎所有為非作歹的案例,他都可以倒背如流說給你聽,不過,當然他並不完全理解網路的一切,所以沒提到大家在網路上殺人放火掠食越貨這一段。
當然,我所指的只限於線上遊戲玩家的親身體驗。但,廣義來講,這也是人人有機會,端看意願取捨而已。
舉線上遊戲這個例,主要是想藉此凸顯網路虛實這個主題,我不是在講述一種不負責任的網路為所欲為,而是在釐清網路與現實的對位關係。顯然地,網路上殺人是不等同於現實中殺人,但其他的一切呢?是不是也都是這樣呢?
我所知道的網路與現實,是一種不對稱不必然的對位關係,也就是說兩者各自存在一套獨立運作的體系,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以網路來衡量現實;或者以現實來衡量網路,都是同等荒謬的事。
我記得在網路發展初期,最常被人拿來大作文章的,也就是它的匿名性。
匿名性讓人對網路投以無限的想像,男、女、老、幼、富、貴、尊、卑,在網路上全部因為它的匿名性而重新洗牌,有人甚至因此而認為世界大同的理想就在網路上,因為它立足點的平等,比起現實中的一切都要來得更真實。
好幾年前的好萊塢電影《電子情書》,應該算是最令人耳熟能詳的網路匿名性範例,電影中的梅格萊恩與湯姆漢克,在現實中是針鋒相對的死對頭,卻在網路世界成了彼此互信、無話不說的摯友,在這之中,什麼是虛擬?什麼是真實?是社會階級、層層節制的世故流俗?還是摒除禁忌桎梏、內心真實的感受?其實是頗堪玩味的……
若即若離若隱若現
除了匿名性之外,網路傳播還有一項很重要的特點:個人化。
從界定傳播媒體的角度來看,網路算得上是有史以來最個人化的大眾傳播媒體,如果我們進一步用「對誰說(to Whom)?說什麼(say What)?怎麼說(How to say)?」這樣的傳播內容分析法來觀察,更可以明顯地看出網路的一對一傳播模式。
一對一傳播是網路的預設常態,網路內容提供者預設對單一使用者喊話,而網路使用者也以同樣的預設接收網路上的訊息。我們早已習慣跟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看電視,但聚在一起盯著電腦螢幕上網的經驗大概少之又少吧。
正因為是約定俗成的預設常態,所以即使是網齡兩三年以上的資深網友,也經常忽略網路一對一傳播的特點,而總是在虛實之間迷亂錯置。
舉例來說,在某些社會版常見到的離家出走個案,自認不被瞭解的未成年小朋友前去投靠現實生活中素昧平生的網友,這之中有好有壞,無從諒解網路的資深人類可能會抓住惡例說:「看吧!網路都是騙人的!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置身其間的網友則可能以彼此扶持的親身經歷加以反駁,但無論如何,這種是非之辯本身就沒啥必要,辯論的結果更不會增減網路存在的價值,倒是網路一對一傳播的特點往往在爭執間被忽視,而網路與現實更因此變得混沌不明。
為什麼有些話你不會對周遭的親朋戚友說,但卻可能輕易地向千里之外的網友傾吐?又是什麼讓你覺得網友比現實中的朋友要來得瞭解你呢?網路一對一傳播讓人更容易彼此靠近、更容易彼此親暱,這是網路的一項優勢、價值,但轉換成現實價值的兌換比率卻未必是1:1。
講到這裡,回想我的初衷,之所以談論網路虛實這個問題,主要是要跟各位在網上殺人放火掠食越貨自由平等博愛的網路族們強調:『自覺』是最重要的。
對於網路的匿名性與一對一傳播,你是否經常有這樣的自覺:如果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就可以任意扮演我想扮演的網路角色,如果我對談的對象只是單一的某個人,那麼我就可以不顧別人的看法直接說出想說的話;相對的,其他人也是。
請記得所有網路的一切都該僅止於網路,而在你活著的每一天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自己的名字、身份、社會地位與相對的權利義務,網路與現實各自存在一套獨立運作的體系,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以網路來衡量現實;或者以現實來衡量網路,都是同等荒謬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