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鐵路網可以找到台北捷運。
這樣的資訊,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並不需要上網去查,就已經知道:如何搭乘捷運到我們想去的地方。網路上多的是這種我們無須去查就已知曉的資訊,我想,這也正是對網路持負面意見的人一直以來嚐試告訴我們的。
但網路的坐大已經是一個擋不住的事實,而且網路還會更深遠廣大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它帶來的改變,也許相對帶來便利;也許隱藏夾帶著各式各樣無法預期的後遺症。
一味去吹捧網路有多好;或者一味去貶抑網路有多糟糕,同樣都是不切實際且無濟於事的。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能從中得利而不是受害,那我們最好經常注意我們的態度,儘可能客觀而正面地去察覺:網路介入我們生活的正當性與不正當性,然後作出適當的取捨。
就在幾週前,中央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有四成五的民眾經常上網。這個事實使得網路僅次於電視,成為凌駕其他大眾傳媒的強勢新興媒體。
這份調查報告同時也交叉比對強調:網路使用者的媒體接觸率遠高於其他媒體使用者,也就是說:網路對於媒體使用的作用是加乘而非取代。
我曾多次在先前的文章裡提過人們使用網路的一個本質是「找」。以獲取資訊的媒體工具而言,網路經常扮演中間轉介的角色。我們上網去查今晚HBO演什麼電影、附近的電影院即將上映的片子、新一期雜誌有什麼特別的主題、甚而至於今天有沒有值得買報紙來細讀的新聞……。
我們在網路上找到對我們無用但很可能對他人有用的資訊,這個現實告訴了我們什麼網路上的真相呢?
網路資訊的價值是隨需存在(On Demand)的,資訊的價值與否取決於它是否為人所需求。換言之,是我們沒有找到對我們有用的資訊,而不是網路上的資訊都沒有用處,以網路上的台北捷運為例,我們當然不需要去查城市鐵路網,但需要的人卻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