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9 Blog – 生活誌

參考資訊

本文發表於 2004-07-08

分類為《散文

五月陽光曬乾死魚皮

 農曆五月,烘烘烘熱著,雨後街巷裡的氣味簡直像陽光曬乾死魚皮,接著再擺進蒸籠胡亂悶出的氣味。
 我說,你懂嗎?這氣味跟詩的韻律節奏無關,跟糯米竹葉悶得棕香處處有關。早在端午節前的那個周末,我們預先包好了今年的棕子,而直到現在,粽子快吃光了,我還沒有一時半刻想到屈原和那個溺水的故事。


 預先浸泡數小時的糯米,在吃完午飯之後開始在木桶裡炊煮。
 浸泡、晾乾、炊煮、拌炒;粽繩、粽葉、糯米、餡料,粽子的製作流程其實是很井井有序按步就班的。
 「你想還會有人想到屈原嗎?」我說。
 「不知道,看心情吧。」對方回答。
 「心情啊,嗯,可能我就沒有那種心情吧。」我說。
 「是嗎?可是你剛不是提到屈原了嗎?」對方反問。
 「是提到了,不過也只是提到,你知道屈原幹嘛找死去嗎?」我說。

 「不大清楚,不會跟粽子有關吧。」對方說。
 「應該不是,粽子是後來的事,當時主要是因為大家都不夠瞭解他,所以才想不如投江算了。」我說。

 「所以咧?」
 「所以我想,就算屈原轉世來到現今,大概也只是發現大家依然不夠瞭解他而再投一次江的份了。」
 被察覺而不被瞭解的屈原投江死了,對活人而言,死亡的意義應該一向重大,而那一次像是在說與其那樣活著,不如就那樣死了。
 是嗎?人活著不管多長的一輩子,或許為的就是持續問活著能幹嘛?噗咚!算是回答了嗎?
 我們大概再也無法還原那個詩人溺水的故事了,我不大喜歡政治國族意味太濃厚的版本,就像另一位詩人的溺水很可能只因為喝醉酒失足而成就千古美談,這世界從一開始就荒謬,差不多像卡謬講的那樣,愈理性愈荒謬。大概每個人八九不離十都覺得懷才不遇吧,據我所知,只有屈原因此去死。
栩栩如生的東西都是死的
 那冤死的詩人恐怕無從得知人們對他的慨嘆以及
 因慨嘆而生的傾慕之情
 我可以明白對你說
 人們傾慕他的冤死
 而且人們花在製作與品味各類棕子的時間精力或興趣

 遠遠超過對他的慨嘆
 這是我說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