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掛了。」對方這麼說。我望著那與平常別無二致的鐵殼方箱,按了RESET鍵,重開之後依然如故。
「嗯,電腦掛了」我如此說道。
我想起過去使用PC,尤其是Win95/ 98的那一段時日,解決電腦問題總佔去我不少工作時間,這樣的情況尤其當我久病成良醫地進化為半個電腦工程師時更是頻繁,雖然就我的認知,我學的是廣告、做的是設計、企劃與網頁的工作,把時間耗在排除電腦障礙上未免有些殺雞用牛刀或殺牛用雞刀地不相稱,但就整體流程而言,那倒不失為一種問題解決的具體演繹。
我在生活或工作上碰到很多「察覺問題」的能力遠超過「尋求解決」的能力的人,而且類似範例屢見不鮮得讓我幾乎要假設:或許察覺問題是人們的本能吧,就像這篇文章一開頭那樣,當你的電腦掛了,你很清楚明白你的問題是電腦掛了,但,接下來呢?
很多人習慣聳聳肩,再三強調自己的無可奈何,而質疑人們的無可奈何則是我經常在做的事,這得從很早很早以前,當我的電腦掛了,當那種無可奈何的情境籠罩我的生活的那一刻說起。
我很確定我們都曾遭遇相似的處境,但即便共同經歷了那些,到最後我們終究還是很難成為相類似的人,關鍵或許就在於面對相同情境時所作出的不同抉擇吧。一般而言,當我的電腦掛了,我會一步步質疑它為什麼會掛掉不管用,是硬體嗎?是軟體嗎?是主機板、硬碟、記憶體或作業系統、是當機?或是中毒?總之就是狠狠不設限地質疑,並且逐一去排除,到最後多半可以抓到問題的癥結,從而設法自己解決或找有能力解決的人來對症下藥解決。
我相信世界上有更多問題是複雜過電腦掛掉,那些無法解決問題的人經常還是能夠像察覺電腦掛掉那樣察覺他們遇到了問題,比方說:產品賣得不好、網站乏人問津、投稿老是被退、企劃案無法順利推行等等,然而,好比病理學家終究不是能醫病的醫生,如果察覺問題像挑錯那樣只是挑錯,而無法導向某個單一面向的積極目標,那也不過是把問題挑出來自擾擾人罷了。
最近奇摩免費信箱這件事,其實不妨當作一個問題解決的顯例。話說奇摩在發現台灣網友魔高一丈地紛紛把語系改成海外華人以提前享用100Mb超大信箱之後,二話不說把個人資料裡的語系選項給拿掉了,結果沒幾天網友就把破解任意門給貼出來解決大家的問題了。也許你很好奇為什麼這是個解決問題的顯例,重點就在於目標明確,當提升信箱容量的目標因為個人語系選項無法變更而無法達成時,解決問題的目標就轉為更改個人資料,就像登頂尋古剎一樣,山不轉路轉,無論如何都要達成最終極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