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篇文章之後,久候多時,跨過2004年,總算在這幾天有了初步回應。
網友sana熱心建議2046這部電影若能與「花樣年華」一起觀賞,則或有不同的解讀與想像。在接下來的這第二篇文章開始,就借用sana的這個好提議,當作一個新切入點,我們就從「是否與『花樣年華』齊觀,以求得全面解讀2046」,來繼續這個未完成事件吧。
我相信「與『花樣年華』或其他王家衛的作品一起看」這樣的建議,應該是很普遍存在於2046這部電影的推薦裡。的確這兩部電影在故事情節、人物設定與時空背景上都有一定的承襲關係。在看2046之前,先看過花樣年華,幾乎就像連續劇的前情提要;或者章回小說的楔子一樣,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事。
然而,延續前一篇文章最末了所提及的論調,我相信這樣的提議雖然是有其道理、根據的,但那也就像一次因為怎樣怎樣所以如何如何,是那樣以古典邏輯來解讀事物,是道理的一種說法,但卻無法全然詮釋道理本身,就像完形心理學所強調的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
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
為什麼我好像一直在談完形心理學呢?看2046這部電影時我恰巧聯想起完形心理學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則是因為完形心理學所著重的是人類的心智活動,而看電影,無疑就是一種心智活動,因此把完形心理學拿來當作剖刀以解析我所看過的這部電影,似乎是沒有太多選擇餘地下的最佳選擇。
言歸正傳,把故事的結構當作脈絡,來理解一個故事,看起來是很理所當然,也符合古典邏輯或者結構主義積因為果的解讀方式。但,人類的知覺,人類的心智活動其實並不像古典邏輯、結構主義所主張的那樣,認為我們所感知到的一切完全是由基礎元素所加總形成的。
比方說上面那兩張圖,同樣都由jas9 logo所組成。
左邊那張由七個logo組成一個人字形;右邊那張則看起來像是一個logo沿著等腰三角形的頂點順時針移動著。
人字形的確像結構主義所說的那樣,是由基礎元素,即七個logo所加總形成,但右邊的那張圖,在三個logo間並沒有任何足以組成運動的知覺元素,然而我們確實察覺到logo的順時針運動。結構主義無法解釋為什麼我們察覺到logo的運動,而完形心理學則稱之為似動現象。
似動現象就是看起來好像在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那幾乎不能說是一種錯覺,因為實際上我們在感知域裡是的的確確察覺到動的感覺。
動的感覺如此,其他的感覺也很可能像這樣。
2046這部電影存在許多似動,時間上的似動;空間上的似動;人與人之間的似動;各種情感之間的似動。
另外,如果你有興趣研究一下完形心理學,或許還可以在2046這部電影裡察覺到完形的知覺組織原則,包括:簡單律、相似律、好的連續律、接近性、共同命運、熟悉與意義性。
接下來,我們就從一個簡單的相似律:同名同姓談起。
遇見蘇麗珍想起蘇麗珍
2046這部電影,開始與結束的場景都是新加坡。
開場時,沉迷賭博的周慕雲輸得一貧如洗,認識了賭場老千黑蜘蛛答應幫他贏回歸鄉旅費,而她也叫蘇麗珍。
每天夜裡他們一起進賭場一起出賭場消夜,周慕雲愛上了蘇麗珍,他要她一起走,但黑蜘蛛告訴他,她無法忘記從前,所以不能和他回香港。離情依依,臨別擁吻,周慕雲對黑蜘蛛說:「只有忘記了過去,才能有新的開始。」
那便是整部電影的結論,是嗎?一個你進戲院不到十分鐘就已經知道的劇情事實。
然而,如果真的可以忘掉過去,那麼一切早就「在樹上挖個洞,然後對著這個洞說出你心中的秘密,這樣秘密就不會被人知道」地結束於「花樣年華」,也不必有2046這部電影了。
《未完待續》
恩恩
好深奧阿!通常我看電影 都是看一個感覺
一個當下的感覺
我不太懂學說之類的東西
不過我肯定電影可以給我們一段當下
樂士浮生錄2很好看
我最近著迷於古巴。
我看電影也是看一個感覺
所以常常沒辦法回答別人問
好不好看喜不喜歡這些問題
但我想書寫跟看是兩回事
就像周慕雲過他的人生也是過一個感覺
但寫下2046或2047這樣的小說來寄情寓言
那裡面就讀者看來深奧則又另當別論
其實觀後感本來就是很主觀私心的
那對我有意義的本來很難在他處共嗚
不過總算實踐了部分初衷
接下來我大概不再發這系列的電子報
有機會就在這裡慢慢寫